移风易俗的“晋江实践”及启示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0-06 19:03

文 | 王丽惠(南京师范大学中国法治现代化研究院研究院,武汉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研究人员)  

一民族、一地域无文化则不立,推进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需要。近年来,各地积极推进移风易俗,总体是以婚丧礼俗为变革对象,破除劳民伤财、攀比浪费的社会陋习。但因文化治理的深刻细微性、变革的形式限度及实践的措施强弱等面向,亦引发现实思考:风俗之变如何保存传统文化?行政执行是否契合日常生活的文化创造性?

从全国来看,晋江的移风易俗独树一帜、成效显著,在祛除陋习的同时弘扬传统文化内核,激活了乡村公益和社会慈善机制,推进乡贤治村与多元治理。这也符合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中央组织部等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移风易俗建设文明乡风的指导意见》中规定的发挥群众自治、制度保障、文化浸润功能的要求。那么,晋江的移风易俗工作有何特殊性与普遍性?亦即要探寻其中蕴含的“晋江模式”“晋江精神”意涵及其拓展,以及对全国移风易俗工作的一般性启示及意义。

背景:经济发展与风俗异化

晋江模式是与苏南模式、珠江模式、温州模式并称的区域发展模式。晋江模式广为人知的是其聚合的民营经济和轻工业集群,晋江有群星耀眼的专业镇:鞋都陈埭、伞都东石、服装名镇英林、陶瓷重镇磁灶、内衣名镇深沪、玩具基地安海等,形成以鞋服、建材、食品等产业群,打造了安踏、恒安、利郎、七匹狼、盼盼等知名品牌,《2019年中国品牌500强》中有11个晋江品牌上榜。晋江的商业模式也颇具特色,与以工养商的传统经营模式不同,晋江以商促工,培养了一批全国供销大军,实现“全国跑晋江”与“晋江跑全国”的双向互动,形成“专业镇+全国供销网络”的独特模式。

晋江的经济发展以其社会基础与文化精神为动能依托。晋江文化底蕴深厚博大,南宋闵学派朱熹理学深刻塑造了宗族团结、敬长尊贤的伦理文化。高山阻隔使闽南较少受朝代更替的战乱影响,绵延稳定的发展培育了完整的社会,孕育了丰富的民间信仰体系和发达的社会资本。靠海通商及人地关系紧张又形成晋江人爱拼敢闯的精神,如晋江民间流传“清华北大不如胆大”。因而,晋江模式的底色是集资与联户经营的内聚关系、“传帮带”的商业扩散结构、惜重名声和社区评价的意义追求、敬畏鬼神和行善积德的伦理观念、筹资捐款和互助奋进的公益发展路径,以及落叶归根和兴盛祖业的人生期望。晋江模式充分展现了积极社会文化力量的发展能动性。

工商产业发达促进晋江整体小康社会的建设,70%以上的晋江家庭达到中产阶层收入水平,家庭年收入超15-20万元。经济繁荣滋养反哺民间文化,但贫富差距也引发风俗异化:

首先是酒席的面子竞争与铺张浪费。闽南人的一生中有若干“家庭节点”必须办酒,即周岁或满月、子女16岁、娶媳嫁女及丧葬白事。与全国其他地区不同,闽南客人吃酒席不送人情还“白吃白喝白拿”。闽南人惜重社区名声,客人来吃酒代表“有面子”,办酒席来的人越多,说明主家名声越好、越受人尊重。如某老板儿子结婚办酒开了60桌,坐满57桌,被传为佳话,大家认为是该老板平时为人处世成功的体现。酒席的规格与排场是家庭财力与声望的展演和考验,在社区竞争压力下,酒席不断铺张,一桌酒席至少开销1300元,加上烟酒礼品要2000元;五六十桌是平常人家,百桌也屡见不鲜。一场普通的酒席至少要十几万元的开销。同样铺张浮夸的还有白事,晋江传统白事中以咸粥待客的传统被开酒席替代,还要请一二十个乐队,甚至舞龙、玩马,花圈都摆不开。

其次是节日民俗的陋习化。晋江传统节日“普渡”原是姑舅表亲聚会或是穷亲戚去富亲戚家“吃大户”的家宴,结果变成各家大操大办、吃喝酗酒。各村“普渡”日期不同,从七至九月皆有“普渡”酒席,逢本村“普渡”日,数百辆汽车待停,不仅堵塞交通而且多引发停车纠纷,席间猜拳斗酒,导致打架斗殴、酒驾事故层出不穷,村民怨声载道且引发严重治安问题。“普渡”陋习早有历史之鉴,如清末吴增就写过,“年年忙,纸满筐,酒满觞,刳鱼鳖,宰猪羊…何不将此款,移做乡中蒙学堂。”

再次是殡葬风俗的落后性凸显。人地关系紧张一直是晋江发展的瓶颈所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更凸显了土地资源的不足。“死人与活人争地”现象在其他地区或许不明显,但却契合晋江地情。在慎终追远的文化下,兴建豪华坟墓仍常见,许多坟墓动辄占地几分甚至数亩。

追求社区认同的晋江人,以物质表达来获得声望和荣誉,排场与人气是自我价值和人格意义实现的方式。攀比之风源起社区内聚文化,却亦侵损社区团结,正如调研时某回村30年的老华侨所说,“回来是为了留在家乡,但现在却想逃离,铺张浪费使农村变得异常复杂”。

抑制:行政引导下的多元治理

红白喜事酒席、节日民俗原本是社区互助和整合的机制,但却因经济竞争撕裂乡村社会,其中,最为凸显的矛盾是阶层紧张。酒席、丧葬规格与排场是富人带动的,晋江人“尚贤”精神培育社区领头雁文化及能人“帮带”惯习,但酒席攀比却让尚贤文化和社区评价机制异化为对家庭的财富能力的高低比较。为了不落后,中产家庭顶着巨大压力追赶富人,甚至借钱办酒,正如村民所说,“中等收入家庭是打肿脸充胖子,不那么富却要学富人,跟不上却不得不跟,就像甲壳虫身上压着大石板,哪天顶不住就粉身碎骨了”。而10%的低收入家庭,因经济能力不足也就退出社区酒席竞争,因此也被社区认定为底层家庭。

社会压力、阶层紧张的矛盾及公共活动治安问题成为政府推动移风易俗的动力。移风易俗工作于晋江市政府而言,更多是对乡村的民意回应、治理放活和自治激活,而非简单的政策执行工作,将移风易俗做成“民政”而非“行政”。行政引导性主要体现为:一是把握闽南农村“人看人,人跟人,人带人”的乡村治理特点,管制党员干部。晋江实行能人治村,党员干部是领头雁式的富人,村干部及党员酒席简办就能影响其他富人及广大群众。文件规定,村干部、党员本人及直系家属单方办酒,不得超过15桌,双方联办不得超过25桌。二是以抽象行政行为出台框架性、原则性规定,有规范要求而无强制措施。政府出台指导性规约要求丧事简办,如丧事乐队不能超过五个,花圈控制为10个,不得开酒席;要求文明祭扫,将“普渡”还原成家宴,只宴请亲属而不能宴请朋友,不得超过2桌;倡导殡葬改革等。

移风易俗的具体实施者是行政村,以村民自治主导风俗变革。晋江社会系统完整,乡村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四套系统各自有效并交叠互构,而各系统都有明确的引领性精英。村委会提挈及引导精英参与移风易俗,不仅有利于深入群众推进改革,且彻底抑制风俗异化的生产机制。村委会动员老人会会长、礼仪先生、祖厝代表宣传移风易俗工作,如村民办事皆由礼仪先生操办,村委会就会事前告知礼仪先生酒席的数量限制。老人会委员也被予以吸纳,老人会管理庙产、村市场、敬老院等公共资源,调解村内纠纷,在村庄有很高权威,凡村民办事前老人协会都会预先到场监督和规劝,老人会的参与促进移风易俗工作有效开展。在吸纳乡村精英、激活社会组织的同时,村委会还广泛动员村民,制定村规民约并请户代表开会签字,将文本化的规约变为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和行为准则。

酒席、丧葬等风俗具有社区公共性、自发性,它是超越私人家庭范畴的群体活动,需要乡邻亲朋的帮工与参与,在互助交往中构建社会关系,也是遵守一定规范的社区展演活动。酒席等风俗因袭传统习惯而自发组织,因而缺乏稳定的理性规划和群体自律,容易导致跟风异化,就需要公共强制力量予以介入、干预和矫治,其社区底色决定这一公共强制力量最好是集体约束力而非国家强力。由此,晋江以行政引导、行政村主导和多元主体参与推进移风易俗的方式不仅及时回应社会诉求,也实现了有效治理。

释放:守成创新下的公益激活

晋江文化底蕴深厚,积淀千年、浸润人心。文化是基本、深沉、持久的力量,在文化绵延持续的地区推行风俗改革,只有在尊重并弘扬传统文化内核的基础上才能避免社会矛盾,并让传统文化释放其创造力、生命力。

晋江的移风易俗改革激活了乡村慈善机制。在有文化内聚力的社区,酒席攀比源于面子竞争和传播名声,是富人自我价值展示的需要,福建农村如此,浙江农村亦是如此。晋江农村挖掘村社价值规范生产能力和名声面子机制,通过“以捐代罚”地执行移风易俗村规民约,让富人的竞争由比酒席排场变成比捐款贡献。对于非党员干部的富人群体,村规民约并没有“一刀切”式禁止超规模酒席,而是规定,“每超一桌捐资500元,喜庆放拱门、气球超规定数量捐款2000元”。由于富人普遍会超规模,各村每年都可以有数十万甚至数百万的捐款,这些捐款就用于养老院建设。村庄面子和名声竞争逐步由酒席竞争转变为捐款竞争,正如某村干部所讲,“凡是捐款的,要贴红榜、发奖状;大操大办威风一时,捐款公益却能留一世好名。办酒席也就风光三天,但是把钱拿出来做公益,你开心大家替你开心,简办一些虽然酒席规模小了,但是你也节省了开支,省十万捐五万大家也会说你好,关键是心意。移风易俗改革改变了大家慈善观念,引导了公益慈善的风气”。“以捐代罚”实现三个方面功能:捐款取之于富人,用之于社区,有利于缓和阶层矛盾和促进社区整合;捐款是对富人面子的满足,又与闽南慈善文化契合,有利于传播慈善文化;捐款还有惩戒和示范的作用,虽然富人酒席超规模,但以捐款表示认罚,维护村规民约效力,平衡民众心理,为此,村庄还有隐形的“黑榜”,凡是办酒席超规模又不捐款的,都会上“黑榜”并面临舆论压力。

此外,各地困难重重、矛盾层出的迁坟改革在晋江也进行得平稳顺利。晋江农村宗族与风水观念强,尤其看中祖坟祖厝等祖产的文化象征意义,注重对其尊重保护。迁坟是关乎人心的治理,村干部“以迷信的方法反迷信”做通思想工作、实现迁坟动员。村里先建好集中安置牌位安息堂,选址时请数个风水先生一起选择风水宝地,将安息堂建设成四层豪华楼房,继而广泛宣传安息堂风水之佳,并劝说村民,“安息堂豪华程度比村里楼房都好,祖先们住的比我们还好,有什么不放心的?”由于闽南农村盛行二次土葬,许多老人骨头都是埋在罐子里。先迁坟的人发现,罐子密封性差,许多都进了水。村干部因此向村民宣传,“老人骨头浸泡在水里,后人还怎么能发达?”村干部还利用村民做生意和前店后仓经营模式对空间的需要,劝说村民以迁坟集约土地。而且,在迁坟时间上,村干部也根据本地清明节不忌讳动土的风俗选择了清明前后迁坟。正如某村干部所说,“迁坟要关注群众心理,思想上要讲通,不能硬着来,如果是政府迁坟可能就是硬着来,我们做的是暖心工作,让农民思维方式改变,觉得迁坟可以接受。迁坟为村民争取了发展空间,不破坏风水,还方便了生活,以前扫墓一天都跑不完,烧纸还会引发火灾,现在一天就完成了。”

移风易俗是一项由思想转变而民风变化、行为改变的工作。晋江的移风易俗之所以顺利,是因为:第一,改变被异化的风俗形式,保护传统民俗。闽南深厚的文化底蕴内涵是祈佛拜神烧香的民间信仰和岁时民俗周期性祭祀礼仪,如在除夕、十五、清明、端午、中元、中秋、重阳、冬至等岁时民俗祭拜天、鬼神、祖先。晋江的移风易俗并没有改变岁时民俗,即没有改变传统节日及信仰文化,而是以便民节约的方式方便民众慎终追远、敦化风俗。第二,弘扬传统文化内核。在本体文化基础上开创未来,发掘文化内聚力,改革铺张陋习与激活社区慈善公益事业机制和乡贤文化共同推进,移风易俗的同时使传统文化精神大放异彩。

余论

晋江的移风易俗是对“晋江模式”“晋江精神”的实践诠释和丰富,在文化底蕴深厚、社会治理活跃的闽南农村,政府有效、有限地介入破除陋习,将为经济发展和改革创新下的乡风文明发展赋予时代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并释放蓬勃的社会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