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逝去并不是生命的终点”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01 06:31

亲人的离世是一生的潮湿。

而奶奶的离世,南京安神礼仪4000253450也成为了麦麦一生的课题。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逐渐发现,内心那片柔软的土地上,已然长出了一种新生的力量。

尽管我们不能避免死亡带来的苦痛和孤独,但仍可以通过对故人的怀念和回忆来获取力量和勇气。

于是,每一次怀念,都成为了我们与故人之间的心灵对话;而每一次回忆,都留存下了他们在人世间的痕迹。

逐渐地,我们也在这个过程中,学会了如何去告别。

并且带着他们的爱去用心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份温暖和美好,勇敢走下去。

1

学会告别,珍惜所爱

小时候总觉得生离死别好像很遥远,是未来的某个时刻,是远方的某个终点,但其实它潜伏在我们生命的每一个时刻。

麦麦自小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在农村,她仍然记得无忧无虑的童年时光,总是揽着山风,哼着歌曲,穿梭在乡间小路。

而爷爷做的饭菜,在十里之外就能闻见香气,奶奶还会每晚为她专门做一碗最爱的牛奶泡饭。每当结束晚饭后的游戏时间,她便在爷爷奶奶的轻声细语中,安然睡去。

然而,这样被爱包围的日子却在大四寒假戛然而止——身患重病的奶奶,永远地离开了她。

直到现在,麦麦仍时常想起那段幸福时光,仿佛奶奶从未离开一样。而正是那些来自奶奶的爱与关怀,也让麦麦对于生命有了新的理解。

她知道,奶奶已经走完了属于她的生命进程,而自己仍需继续完成属于自己的人生旅程。

虽然在奶奶离去后的漫长岁月里,她时常会陷入反思:如果工作时多给奶奶打打电话就好了,如果放假时多陪陪奶奶就好了,如果当时再多买点奶奶喜欢的东西多好......不然,也不至于每当她遇到喜悦畅然,或是苦闷失意时,只能捧起奶奶的遗物,隔空向远方的她诉说心底话。

但或许,这正是死亡教会我们的一课。

与其在忙碌和追求中,忽略了眼前的美好。在经历了生命的脆弱和短暂后,才想着审视过往。

不如好好珍惜眼前,不要让爱成为遗憾。

2

学会告别,向死而生

告别是生命的一部分,每个人都需要学会面对。

而向死而生,则是一种对生命的深刻理解和珍视。它不仅仅是指面对死亡的勇气,更是追求真正意义上的生命。

为了能够更好地感受到自我的存在感,坐拥百万粉丝的自媒体博主小岗为自己举办了一场特殊的葬礼。

他把自己的葬礼主题设计成了飞船告别,邀请陌生人肆无忌惮地向他宣泄、呐喊、吐露所有的心声和梦想。

在他总结完自己的一生后,便躺进了“棺材”(纸质飞船)里,听着一个个陌生人前来为他献花、致辞、悼念。

▲ 飞船造型的“棺材”

“希望你下辈子过得开心!”

“死亡不是永久的告别,我们可能会在另一个维度再次相遇。”

“再见了老朋友,如果你在那边碰到我外婆,记得替我跟她说,她炖的土豆很好吃。”

......

听着外面一句句真心告别时,他不禁泪如雨下。

而结束这场葬礼之后,小岗在生活中曾受到过的沮丧、颓靡、难过等情绪,似乎在一瞬间得到了某种纾解。

更重要的是,他意识到了:

“无论如何,我们还是要向前看,去想活着的好处,比如明天的太阳,比如明天可能会变得有钱,比如会交到新的朋友。”

▲ 参加小岗同学葬礼的陌生人

真正的向死而生,并不仅仅是简单地追求生命的延续与存在,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以全情投入去生活、去献身于追寻内心真正渴望的事物。

一旦接受了逝去的必然性,我们就能更清晰地看到生活中真正重要的是什么。

当然,可以更勇敢地去选择如何生活。

3

学会告别,接纳自我

近年来“鸡娃教育”“打压式教育”“原生家庭创伤”等话题层出不穷,聚焦这个话题的电影《年少日记》,也让曾身处压抑环境中的孩子们在其中照见了自己。

电影主人公郑Sir,他的哥哥曾在10岁时因打压式家庭教育而跳楼自杀,所以当郑Sir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发现一份学生的匿名遗书时,迫切地想要帮助这位遭遇困境的同学。

那么,究竟应该如何去帮助被这种情绪所困扰的人呢?

答案,也许就是当他绝望寻找遗书主人时,说的那一句:

“不要忘记,有人关心着你,不要封存自己,阴霾总会过去。”

短短一句话,或许显得简单无力,但即便如此,可能对无数在打压教育中把自己姿态放低的学生是一种鼓励,甚至可能照亮了许多平庸而努力的失败者。

▲ 《年少日记》剧照

透过这个故事,人们也得以在共鸣中重新审视和思考——

“人生的意义到底是什么?人生是否爬得越高越好,跑得越快越好?”

其实,当你学会慢慢放下挣扎和执念,不再盲目迎合外界期盼的形象,才难坦然接受真实与平凡,接受变化与无常,接受孤独与挫败。

唯有如此,才会坦然无惧,重拾状态。

即便失意受挫,亦能甘之如饴。

我们总是将出生看作生命的起点,将死亡看作生命的终结。

但,或许它并不是终点。

如果我们能在生命告别时为其涂抹上一丝温暖的色彩,用充满思念与尊重的想象与死亡联结,就能在生离死别这一重要课题之中,懂得死的意义,更明白生的可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