逝者最好的安息方式也许是“入心”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1-12 05:32

时至清明,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慎终追远、缅怀逝者是必然的。因此,有关祭扫方式、殡葬方式的讨论也热度见涨。虽然“逝者长已矣,生者如斯夫”,但如何让逝者得到最好的安息方式,始终是生者无法放弃的议题。

据新华社报道,2017年清明节前夕,浙江推出一种全新的骨灰处理方式——生命晶石。即用特殊设备内的超高温将骨灰细化成粉末状,经熔融高压致密,冷却凝结为灰白色的晶石状圆珠。这种晶石甚至可做成首饰佩戴。在网友中间,这种“舶来”的创新殡葬手段与“入土为安”的传统观念产生了强烈碰撞。“支持派”认为,当然愿意把亲人时常“带在”身边,就好像从未远离一样。“与其每年去看冰冷的墓碑,不如让这份带着体温的美好继续下去。”网友“金色的兔小白”说。“反对派”则认为,还是入土为安的好。

我国向来有“厚葬”传统。然而近年来,随着土地资源的日益紧缺,墓地的稀缺问题也随之出现,墓地价格和其他殡葬费用都水涨船高。同时,不少新型的殡葬方式应运而生。

其实,任何一种新型的殡葬形式,多多少少都与传统的殡葬习俗有冲突。我国古代的丧葬礼仪中,葬前丧仪、五服制度、居丧守孝、祭祀亡灵等环节均很重要。虽然人们都讲究“入土为安”,现代人多认为,就是尽快将逝者安葬在墓地,才能让死者安息、生者安心。但是,据记载,在古代,富者为了选择吉日、吉地,或因儿子外出未归,贫者则因家穷儿幼,常有停棺待葬的风俗,古书叫作“殡”。“殡”了之后,才能“葬”。但是现在,客观条件基本不允许普通人有“殡”的可能。从这一点来看,殡葬的方式早已经开始与时俱进了吧。

孔子在《论语》中就提到了对父母的态度:“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也许,这种态度也可以扩及到所有至亲至爱。而且,笔者认为,这种态度才是根本,至于形式上的变化,大可以宽容对待,可以平静地接受。因此,当花葬、树葬、塔葬、海葬等方式已经悄然兴起之时,我们可能也应该能够理解愿意用其他方式处理亲人骨灰的做法,比如做成首饰,或者加工成其他工艺品。或者说,尽管自己不会去选择,也没有必要对别人的选择过多干涉甚至加以口诛笔伐。

这里有个非常恰当的例子。现在,不少人自己生前就决定死后将遗体捐赠给医学机构、医学院做研究使用,或者,他们的亲人替他们做了这样的决定。另外,还有一些人,在弥留之际,他们的亲人选择捐献他们的器官,以挽救更多的生命。难道说,这样的选择,就真的不是尊重逝者、以礼葬之祭之吗?相信,尽管很多人还不能做这样的选择,但绝大多数人会对此抱有崇敬之心。可见,如何善待逝者,虽然见仁见智,但如今人们已经拥有了更多的角度和更宽容的心态,是毋庸置疑的。

世人都逃避不开生老病死的自然规律。善待生者、安葬并怀念逝者,应该是所有人共同的认识,让亲人长驻心间可能比固守陈规更值得推崇。或者,从某种意义上说,“入心”可能比“入土”更重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