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弘扬“勇立潮头、勇毅前行”精神,打造特区样板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12-27 20:07

  

  

   

  编者按

  党的十八大以来,南京白事一条龙4000253450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民政工作,2019年4月、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两次对民政工作作出重要指示,为新时代民政事业发展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五年来,全省民政系统牢记职责使命,勇于担当作为,着力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奋力谱写民政事业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凝聚奋进力量,“福建民政”微信公众号特别推出“民生为大,为闽添福——各地民政事业五年发展成就巡礼”专题报道,展示各地民政部门推动新时代民政工作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厦门市位于台湾海峡西岸、闽南金三角中心,与金门县隔海相望。2019年以来,厦门市民政局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紧紧围绕中心工作大局,守正笃行、改革创新、担当作为,答好特区民政民生答卷,多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全省首位。今年1月份,民政部陆治原部长莅厦调研时,对厦门民政工作给予高度肯定。

   坚持系统思维

  夯基固本兜好民生底线

  

  向贫困儿童发放慈善慰问金

  厦门市建立健全社会救助等重大民政民生工作联席会议机制,持续强化党委领导、政府负责、民政牵头、部门协同、社会参与的工作制度,成员单位从23个增加到34个,将涉及社会救助等民政民生保障问题纳入市委、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专门研究;各区参照建立相应工作机制,构建市-区-镇(街)-村(居)四级工作体系,切实兜牢兜细兜好民生保障。

  在社会救助保障体系方面

  先后出台基本生活保障办法、社会救助家庭经济状况核对办法、加强社会救助兜底保障若干措施等20多份政策文件,健全完善以基本生活救助、专项社会救助、急难社会救助为主体,社会力量参与为补充,覆盖全面、分层分类、综合高效的社会救助政策体系,年支出困难群众救助补助资金超10亿元。在全国率先规范重病、重残对象单独享受低保政策,家庭人均收入从低保标准的2倍扩大到低于人均可支配收入;全省率先将低保标准与居民人均消费支出挂钩,低保边缘家庭由全国(全省)规定的低保标准1.5倍扩大到2倍。五年来,低保标准从720元增加到1120元,增幅55.6%,保障标准位居全省第一;截至2024年11月,累计净增加低保5118人、增幅54.1%。

  

    民政工作者向群众普及厦门市社会救助政策

  在基本养老服务方面

  先后出台“厦门市老年助餐补助管理办法”“厦门市居家适老化改造补贴实施细则”等30多份政策文件和“社区老年人巡访关爱服务规范”“居家养老紧急事件应急助援规范”等地方标准10多件。目前,全市共建成养老机构44家,照料中心54家、农村幸福院151家、居家养老服务站及村改居幸福院446家,实现镇(街)照料中心、农村幸福院、居家养老服务站全覆盖;在每个社区配备1-2名专职助老员,特殊困难老年人月探访关爱服务率100%。2020年被评为全国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优秀地区,2021年被列入福建省首批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城市,2022年入选全国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项目地区。2024年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及县域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地区。

  在儿童权益保障方面

  建立动态调标机制,困境儿童医疗、教育救助“免申即享”,孤儿基本生活保障标准每人每月从2019年的1800元提高到2800元,增幅达55.6%,居全省首位、全国前列。数字赋能建设儿童福利业务监管系统,主动发现保障对象,保障范围扩大7.3%;建设困境儿童定期随访系统,建立困境儿童信息台账8155份。建立社会参与机制,建设困境儿童关爱基金,在政府救助的基础上,给予进一步关爱帮扶。创建“阳光收养”机制,建成收养意愿登记系统和收养评估系统,实现收养工作智能化、信息化、透明化,对国内送养儿童实现探访全覆盖。拓展机构服务功能,依托市社会福利中心为社会散居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无偿提供临时照料、实践能力提升、心理健康辅导等关爱服务。

  

    厦门市举办集体海葬活动

  在基本社会服务方面

  积极推动民政基本服务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社会事务由“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率先全省开展内地居民结婚登记“全市通办”工作,陆续实现婚姻登记“全省通办”和“跨省通办”,登记合格率、群众满意率均达100%。持续深化殡葬改革,大力推广海葬、花葬、树葬等生态安葬方式,节地葬率95%,居全国前列;强化“数字殡葬”,在平台开通“惠民补贴申领”“云祭扫”等服务。持续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救助寻亲工作,建立滞留人员信息库,五年来帮助寻亲成功193人。殡葬改革和救助寻亲做法被民政部简报转发推广。

  在社会组织管理方面

  截至目前,全市共登记社会组织3426个。深化党建指导员挂钩联系社会组织机制,组织推动40家社会组织参与闽宁协作,发动帮扶款物总额165.65万元。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制度机制建设,出台“社会组织综合监管工作规则”“社会组织行为负面清单”系列文件,研究制定“社会组织注销工作流程”,修订社会组织领域行政处罚文书及相关流程,规范社会组织行政执法工作,出清僵尸型社会组织322家,查处非法社会组织68家。

  

    2024年厦门慈善月启动仪式上各企业举牌捐赠

  在慈善事业发展方面

  持续将慈善工作作为四项机制之一,纳入全市“爱心厦门”建设年度工作计划。制定《慈善组织监督管理规范》等5项工作制度,切实规范慈善组织管理工作,市、区两级民政部门依法登记的慈善组织共有79家,五年来共支出款物13.21亿元;4个人、1家企业先后获“中华慈善奖”。

  坚持守正创新

  探索提质增效路径模式

  

  厦门慈善月启动仪式上,群众查看社会救助政策

  厦门民政顺应实践发展,大力弘扬“勇立潮头、勇毅前行”习近平总书记在厦门特区建设40周年的贺信精神,探索“深化改革、示范带动”路径模式,用改革的思路、创新的办法破难题、增活力、提质量。

  社会救助“点线面”工作法获评2023年度全国创新优秀案例

  针对现有政策未覆盖、暂难以解决的群众急难问题,主动收集疑难案例,按权限和复杂程度由镇街、区民政局或市部门一事一议,一户一策精准救助,做到“点上突破”。提炼编写12期、33个有示范性指导性的典型案例,制定“一事一议工作规范”等6份文件,放宽23项救助对象认定标准,完善政策“串点成线”。建设智慧民政平台,按照5个维度、24项指标,定期自动筛选、推送困难对象给社区核实处理,“连线扩面”。实施以来共排查发现困难群众2.93万多人次、帮助了1.49万多名困难群众。今年以来,深入基层研判疑难案例53个,切实为群众办实事好事。

  “1+3”智慧养老服务“厦门路径”获民政部领导批示肯定

  深化“近邻+养老”服务模式,积极探索以互联网、数字化技术支撑为基础,结合实际,率先全国创新打造“一中心统揽,一网通行、一窗通办、多线通达”的“1+3”智慧养老服务模式,有效整合全市养老服务资源,形成全流程监管、智能化、多层次、全闭环、可持续的养老服务“厦门路径”。今年4月,民政部养老服务司莅厦专题调研,唐承沛副部长批示肯定“可借鉴厦门等地经验做法”,“精准民政”公众号专题分享推广。厦门也凭借“近邻+养老”模式入选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

  

   今年6月在厦门举办的第十二届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

  两岸婚姻家庭服务“厦门样板”成为金字招牌

  优化涉外婚姻登记中心建设,完成档案信息化,实现婚姻登记全程电子化服务。先后参与制定民政部《两岸婚姻家庭服务术语》等5项国家行业标准,引领两岸婚姻家庭服务规范新标准。完善两岸婚姻家庭服务联动机制,全国第三家成立海峡两岸婚姻家庭服务中心,近两年办理入台程序、涉台新生儿落户等服务事项550余件。自1989年大陆首对两岸婚姻在厦门缔结以来,全市已办理涉台婚姻登记3100多对,“海峡两岸婚姻家庭论坛”已成为两岸婚姻家庭交流金字招牌。

   探索两岸养老产业融合发展新路径

  着眼打造老年康复辅具、智慧健康产品展示、销售、租赁及现场体验的一体化平台,建设“厦门市海峡两岸老年用品展销中心”和网上商城,采取“政府主导+国企运营”“线上+线下”方式,促进两岸养老服务产业沟通交流、融合发展。已正式运营,目前正以之为平台,开展适老化改造补贴。

  坚持问题导向

  打通堵点排解民忧民瘼

  

  厦门市翔安区长者食堂为老年人提供就餐服务

  厦门民政始终以人民为中心,积极打造“民之所盼、政之所向”品牌,不断厚植为民情怀、夯实为民举措;坚持问题导向,下大力气打通民政工作堵点,办好解民忧、暖民心的实事好事,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

  链接社会资源,打造综合救助模式

  发展服务类社会救助,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形成“物质+服务”的救助模式,2023年全市开展社会救助服务类购买服务项目91个,累计支出金额6576.59万元;2024年,全市列入全国服务类社会救助试点地区。打造“社会救助+商业保险”模式,在专项社会救助基础上,由市财政全额资助投保,与厦门市医保局等8个部门联合推出定制型商业医疗保险“惠厦保”,补齐目录外保障短板,解决群众重特大疾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问题。仅去年来,就有近12万人次的困难群众获赠“惠厦保”爱心保单,理赔总赔付725.48万元。此外,厦门还统一为5万多名残疾人投保意外伤害保险175万余元,去年来理赔161万元;统一为46万名辖区户籍老年人投保幸福安康险4000万元,去年来理赔3000余万元;统一为行政区域范围内市民群众购买巨灾保险2255万元,去年来理赔394万元,有效拓宽群众救助宽度,减轻群众负担。

   全国首创“阳光收养”机制

  建成收养意愿登记系统和收养评估系统,建立收养评估专家库和收养评估机构库,网上接收报名申请、系统自动初筛评分、社工机构收养评估,实现收养工作智能化、信息化、透明化。制定《厦门市社会福利中心收养儿童探访工作方案》,完善送养儿童事后监管机制,对历年国内送养的儿童实现探访全覆盖。

   积极探索防范化解居家养老安全风险的有效新模式

  聚焦破解老年人智能化应用痛点,建立“邻安康”长者守护平台和“邻好吗”养老服务热线。在老年人家庭安装毫米波雷达设备,实时采集老年人生命体征数据。通过AI算法持续监测老年人活动轨迹和身体健康变化,在出现心率异常、意外跌倒等突发状况时可立即自动触发警报,为开展救援、挽救生命节省宝贵时间。目前已为500多户兜底保障对象免费提供安全服务,正在为部分养老机构提供平台接入,后续将推广覆盖更多老年人。

  高龄津贴等养老服务“免申即享”

  依托市级“养老大脑”—“养老服务与监管信息平台”,对接市大数据平台、公安、退役军人局、殡葬、全市养老服务机构等系统,汇聚全市老年人大数据。通过“平台+数据”,深度挖掘,主动发现符合申领高龄津贴、慰问金、优待证、家庭床位的对象,并通过数据演算,自动筛选,“免申即享”提供主动关怀。仅今年来,全市新增满8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8000多人,均实现“免申即享”。厦门还出台《厦门市老年助餐补助管理办法》,成为全省第一个65周岁以上老人普惠性助餐补贴办法。

  爱心厦门活动为困难群众发放年夜饭

  “微心愿”数字公益活动关心关爱困难老年人24小时不打烊

  聚焦困难老年人群体需求,依托养老服务与监管信息平台“邻好吗”服务热线3500011,定向收集老年人微心愿,广泛发动爱心捐赠,智能程序公开透明,打造“微心愿”数字公益活动,2022年活动开展以来,共收集723名特困、低保、高龄及重点优抚对象等困难老年人1030个微心愿,发动捐赠50余万元,精准帮扶,100%帮助实现愿望。

  推进殡葬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免除无丧葬费补助的死亡本市居民5项基本服务费用。加快推进总投资1.6亿元人文公园(城市公益性公墓)等殡葬重点项目建设,补短板强弱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