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南京4月1日新媒体专电 清明节来临,南京丧葬4000253450“死不起”再度成为热门话题。到底是“死不起”还是“比不起”“改不起”?业内人士认为,告别“死不起”,改革只进行了一半。既要改变厚葬观念,还须理顺殡葬领域公共服务与市场服务的关系,自上而下引领推广生态葬。
“死不起”还是“比不起”?
杭州半山公墓几年前曾同时推出1500元的花坛葬墓和5万元左右的奢华墓,前者至今少人问津,而后者则已卖出数百穴。在南京,从生态墓到地葬墓,价格从数千元到数万元甚至十万元不等,多数市民选择了3万元-5万元的墓穴,而万元以下的墓穴则遭遇卖不出去的尴尬。
“生态葬是省事,但办得太简单,是不是显得不尽心?”在南京功德园为亲人扫墓的市民卢女士说,墓价疯涨,许多人都有心薄葬,但还是怕旁人戳脊梁骨。作为子女还是想尽力给老人买块永久墓地。
中国殡葬协会专家委员会专家、上海理工大学教授乔宽元认为,对部分贫困群体应予以特别关照,这是解决“死不起”的重心。但是,“攀比心理”在丧葬中普遍存在,超过自身消费能力造成的“死不起”,甚至办豪华葬礼比体面比气派令人难以同情。
“土地资源有限,继续选择墓地葬,会让更多人‘死不起’。”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宣教科科长黄隽认为,要解决“死不起”的问题,必须扭转丧事攀比之风,推行生态葬。
目前,包括南京在内的许多中国东南沿海城市的逝者火化率已达到100%,但能接受生态葬的人依然不多。“遗体火化只是第一步,生态葬才是殡葬改革的最终目的。”南京市殡葬管理处办公室副主任夏旭光认为,由此来看,殡葬改革还只是进行了一半。
殡葬改革关键要整治“行业暴利”
从“疯狂的墓价”到“金贵的骨灰盒”,丧葬用品和殡葬服务高昂的价格一直饱受诟病,成为“死不起”的直接原因。在南京,接受记者采访的市民普遍认为,殡葬改革的另一半应该是将“三板斧”砍向殡葬行业暴利。
一些业内人士向记者坦言,他们也希望殡葬改革来得更彻底。“基本公共服务和市场化服务行为区分开来。”一位不愿具名的业内人士说,火化、埋葬等是基本公共服务,政府应明确相应的服务标准,并由相应的机构免费或低价提供,而临终关怀等其他殡仪服务则可以交给市场。
民政部近期表示,将在全国逐步建立殡葬基本公共服务保障制度,但导向是让更多人选择生态葬。目前,南京、深圳等地已经实现对遗体接运、冷藏、火化费、骨灰盒费多项基本殡葬服务实行政府兜底。长沙、杭州等地对市区实施生态葬的困难群体给予费用补贴。
能否率先垂范“换个葬法”?
接受采访的业内人士普遍认为,与其苦苦纠结于“死不起”,不如“换个葬法”。选择成本低廉的生态葬已经是一种国际潮流,在中国推行生态葬应当有一种自上而下的示范。
去年南京市民政局局长、分管殡葬管理工作的副局长、殡葬管理处有关领导以及陵园代表,在当地媒体公开承诺百年后将选择骨灰撒江、不保留骨灰、树葬等生态殡葬方式。当年,南京选择江葬的人数从上一年的127人上升到147人。
“如果连干我们这一行的都想不开,那还怎么去向别人推行生态葬。”南京普觉寺墓园经理张明跃是公开承诺选择生态葬的陵园代表,他认为,加快推行生态葬,不仅需要殡葬管理部门的领导示范和引领,还应该在党政机关以及其他行业展开自上而下的示范和引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