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人生最后一站制衣 !寿衣“老裁缝”奉劝世人:行孝趁现在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5 14:12

  工作中的张清伟

  □记者段伟朵文图

  核心提示|又到一年清明时节,每到此时,从许昌禹州到郑州打拼23年的张清伟都颇有感触。23年间,他的小厂房搬了5次家,从二环到五环外,越搬越偏;别人招工是员工主动“求聘用”,他招工则需要做好工人们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干了几天便闹着要走的他也绝不勉强;他是生产特殊服装的小老板,他的服装只为人生最后一站服务。

  寿衣等殡葬用品,平时总被世人所忌讳,但作为从业者,他深知此类用品总有急需时。在他看来,这是要做一辈子的手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他见惯了生死,在奉行节俭的当下,他更愿意奉劝世人,行孝就趁现在。

  探访 

  房东嫌“晦气”他再次搬家,房租往往需加钱

  记者见到张清伟的时候,他刚完成来郑州创业后的第5次搬迁。

  原本的租房合同是6年,但张清伟刚租住了半年,房东听说他是制作“那种”衣服的,宁可毁约也不再租给他房子。

  张清伟觉得做生意须讲究和气生财,他不愿意跟人闹官司,一咬牙,搬!这一次,直接从西四环搬到了五环以外。新址属于新郑市的一个小镇,这次算是彻底离开了郑州城市区域。

  这一次的搬离,距离他独自来到郑州创业,已经隔了23年的时光。

  “我觉得自己的经历可以唱一首《五环之歌》了。”张清伟调侃道。从二环到三环再到五环外,似乎一定程度上见证了寿衣制作者的被边缘化。搬迁,一部分原因是随着郑州城市发展,相关部门对于小厂房的管理越来越严格,小厂房逐步离开主城区,进入周边集聚区;另一部分则是行业特性,他制作的特殊服装遭人忌讳。

  搬一次地方,对于张清伟这样的小作坊来说,伤筋动骨。原来的工人离开了,原来积攒的“谅解”需要重新积攒。租个新地方,人家都是跟房东往低处搞价,他可能需要给房东加钱。“谈好的价格,提前说好了用途,但真正往里搬的时候,房东看见了可能还是犯忌讳,少不得再给人家添俩钱”。

  困惑 

  朋友圈不轻易发言,经常被问“你不害怕吗”

  从事这一行,张清伟的困惑不仅在厂房的选址上,还包括招人。

  “别人招工是员工主动‘求聘用’,我招工有点难,还需要做好工人们的思想工作和心理工作。”张清伟说,做服装的多是女性,有些会“胆小”,一听说做服装的,都愿意来,再一听是做这种服装的,有一部分就退却了。还有些干了两天,不中,辞职不干了,说晚上回去光做噩梦。

  有了微信以后,张清伟加的群很多,但却很少在工作以外的群里发言,怕自己的微信名字“吓到”群友,因为为了多承揽业务,他的微信名字就是自己的公司名字。“大家聊得可开心,我猛一说话,怕人家觉得不好。”

  的确,从业20多年来,张清伟被问得最多的问题是,“你不害怕吗”?但张清伟说自己真的不害怕,不仅自己不怕,还说服越来越多的工人坦然面对。

  “面料都是新进的,机器都是自己买的,衣服是一针一线做出来的,有啥害怕的。”张清伟说,就他个人来说,他很有一些职业自豪感。“不偷不抢,给国家纳税,还为不少基层劳动人民提供就业岗位,最重要的是,产品有市场需求。”

  讲述 

  这是一门传统手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张清伟原本不干这一行,他的老家是禹州顺店镇,那里是戏剧古装生产集聚区。年轻的张清伟也跟着大家做戏剧服装,但慢慢地,他发现人生最后一站的服装市场存在缺口——这种衣服平时人人避讳,但到了关键时刻急需的时候,很多人找不到。“平时常忌讳,总有急需时。”

  “有人需要,我就去做了,没有想太多。”张清伟说,他20岁出头入了这一行,一干就是几十年。早些年,谁家需要了,他马上送货上门,有需要的时候,还要帮着穿衣。在他看来,这是要做一辈子的手艺,也是一种文化传承。

  做的时间长了,见惯了生死,张清伟也颇有几分感悟。“生老病死,每个人都要过这一关,平时对老人、对亲人要好,到了最后才不至于手足无措。我见过很多对父母有真感情的人,父母逝去尽心尽孝让人很感动;也不乏碰到有虚伪的,叫人看着不喜欢。”

  张清伟说,近年来,国家都提倡节俭办事,从他个人来说,销量虽然逐年有所增长,但整体利润是下降了。加上互联网的冲击,传统的销售模式也在经受考验。但不管如何,他更愿意奉劝世人,行孝就要趁现在,而身后事,则是尽心用心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