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如何从“近”到“进”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16 20:36

  ▶两会1+1 关键词:传统文化

  民族振兴,支撑力来自于我们的传统。怎样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同青少年融合起来?全国政协委员、作家冯骥才认为,传统存在于生活中,每个人都是传统的携带者,要焕发传统文化的精华,可以借用多样方式。“不要把所有文化都变成教材,全都拿到课堂上去”,要引导孩子们在生活中亲近传统,让传统渐渐成为一种记忆、一种认同、一种情怀。

  引导孩子亲近传统文化,应该通过什么途径?传统文化进课堂、进教材如何能收到实效?怎样才能让传统文化教育从“走近”到“走进”?本期“两会1+1”就此展开讨论。

  左东岭(全国政协委员、首都师范大学教授):

  抓住价值观涵养这一根本

  传统文化可以分为几个层面,最核心的东西是价值观,传统文化中最重视的是经学,过去的经学相当于现在的核心价值观。此外,传统文化还包括生活中的各种知识,如各种诗词、古文,以及礼仪、礼节、服饰等层面的内容。唐诗是不是传统文化?客观来说是,但它属于传统文化中比较表层的东西,不是最核心的东西。

  传统文化进校园,一要明确选什么,要选那些最优秀的东西,比如“诚”的观念。不管做什么事,都要诚实守信、言行合一。再比如“仁”的观念、“义”的观念,都是传统文化的核心。

  那么,如何让传统文化深入每个人的内心,并最终体现在行为上?要达到这个目标,不能仅仅落实在宣传层面,还要与考试相结合,纳入到从小学、中学到大学的考试体系中。如果不能纳入到考试中,所有的宣传都是没有用的。只有先让学生把这些内容作为知识记住,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才能逐渐涵养,成为内在的价值观和人格。

  “五四”以来,我们对传统文化有很多破坏,很多人口头上这样说,但心里不真信。古代也常有言行不一的现象。课堂上,教师讲一套,做的可能是另外一套。如果家长、教师言行不一,就不能指望孩子真信。因为你提供给他们的教育,跟你的做法是背道而驰的,这只会教人做虚伪的、心口不一的人。

  不同学段的学生有不同特点,但价值观的培养是不分年龄阶段的,只能说由浅入深。对小学生,可以通过故事、图画、视频等方式,传授一些他们能够接受的简单知识,比如孔融让梨所反映的谦让。这个阶段的学生没有能力去学习古文和文言,因此需要把传统文化的内容转化为现代的语言和方式,让他们去学习。学习传统文化最好的方式是读经典。到了中学,学生们有辨别能力了,便可以读一些简单的经典。大学和研究生阶段则可以对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总之,每个阶段的方式是不同的,但价值观、人生信仰的教育是贯穿一生的,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时。

  砥砺人格是一生的事情,培养一个君子必须通过各种方式,说到底是社会的认可和提倡。落实传统文化,不单是孩子的事情,也不单是老师、大人的事情,而是全社会的事情。只有长期涵养融化,从老师到家长都对孩子有正确的引导,形成良好的社会氛围,学生才会真相信并践行,否则知识就不会成为信念和价值观。(本报记者杨三喜访谈整理)

  熊丙奇(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

  社会齐发力 文化深扎根

  从现实来看,冯骥才提到的亲近传统文化活动也已在各地中小学开展。可是,为何大家还是有中小学生参加传统文化生活不够的感受呢?根本原因在于,我国中小学虽意识到组织学生参加传统文化活动的重要性,但重形式超过重文化内涵,重展示超过重体验。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社区教育并没有如教育部《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所要求的,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因此,对中小学生的传统文化教育,还需改变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接触、体验传统文化。

  近年来,每逢传统节日,中小学都会布置体验传统文化的作业,如春节写春联等。可是,不少学生和家长是把这作为“作业”完成,而不是去体验传统文化。之所以如此,有两方面原因,一是学校对传统文化活动的考查、评价,基本都要求学生写作文或者写报告,而不是让学生在班会上做交流谈感想。因此,不少学生在网上搜集资料,做PPT,这和社会实践变成盖章实践一样,沦为了走形式。二是有家长认为,学生花时间去体验传统文化,是浪费时间,甚至有家长帮助孩子完成学校布置的“体验”作业。今年新学期开学,就有媒体爆出,一些学生家长在网上购买手工作业,原因是孩子没有及时完成。有家长还抱怨,现在的传统节日氛围已经很淡,学生没什么好体验的,这属于更大的认识问题。

  针对学生及其家长不太重视传统文化教育的问题,有建议指出,要在中高考中增加传统文化的考试内容。这其实还是“考什么就教什么,教什么才学什么”的应试思路。表面上看,这可以提高学校、家长、学生对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视程度,但“应对”考试的传统文化教育会偏离初衷。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体验、感知,是很难通过考试考出来的。

  我国中高考改革都提到要重视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是综合素质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要让学生重视传统文化,需要综合素质评价在大学、高中招生中切实发挥作用。而在推进中高考改革过程中,需要学校教育从传统的讲授、灌输,转变为更多的探究、交互,从过去重视结果评价,转变为关注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学校教育也不能囿于教材、课本,而应该采取多种方式,借助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社团活动等,引领学生走向社会,了解社会,多感悟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而帮助其做一个承继传统的人,成为有根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