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加快推进殡葬设施建设,丧俗改革向纵深发展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8-20 08:01

  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程度加深,我国殡葬事业改革发展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殡葬服务需求还存在差距,加快提升殡葬公共服务供给还面临新挑战,办好身后事,满足人民群众“逝有所安”需求,已成回应重大民生关切的时代课题。

  布局规划建设57座公益性骨灰堂

  建设大仁山生命园

  探索开设生命文化博物馆

  近年来,南京市着力补齐殡葬服务设施供给不足短板,进一步提升殡葬服务供给能力和水平,丧俗改革不断向纵深发展。

  “这些年,为构建逝有所安、绿色集约、服务均等、健康文明的现代殡葬设施服务体系,南京科学规划,生态优先,多层次满足群众安葬需求。”市殡葬管理处负责人说。

  典型缩影:建成大仁山生命园,探索开设生命文化博物馆

  这两天,细雨绵绵。溧水区大仁山麓,矗立着一座传统殿堂式建筑,庄严肃穆,春雨之中松柏苍翠。这不是风景区,也不是博物馆,而是大仁山生命园。

  “生命园”,即现代升级版的殡仪服务机构+墓地,也是生命文化教育的场所。2019年4月建成的大仁山生命园,邻近246省道,面积逾21万平方米,依山傍水,景色秀丽,交通便利。这在南京新建的生命园中颇具代表性,也是殡葬设施建设的典型缩影。

  溧水经济技术开发区是近年来南京发展最为迅速的开发区之一,土地开发不断加速,老旧坟茔迁移量持续增加,殡葬问题一度成为民政服务的新瓶颈。大仁山生命园将为市民提供一座既可以祭扫先人、寄托亲情、弘扬中华传统孝道文化的人生后花园,又是集合墓葬功能、文化功能、生态功能、休闲功能为一体的墓地景观公园。

  值得一提的是,结合大仁山生命园现有殡葬服务设施,南京市还探索开设生命文化博物馆。据悉,博物馆围绕人的出生、厚养、礼葬、传承、生态等方面进行宣传教育,以普通百姓生平小物件、小遗物、小故事为线索,教育群众更加珍惜和关爱生命、敬畏生命,树立正确的生命观、生活观、生死观和价值观,以及对逝者的精神与文化传承的认知,进而逐步摒弃传统祭祀观念,确立绿色、生态祭祀理念。

  突出生态优先、公益优先

  南京殡葬设施专项规划再调整

  长期以来,由于部分地区对殡葬事业发展不够重视,没有将发展殡葬事业纳入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总体规划统筹推进,财政投入不足,惠民殡葬政策无法全面实施。

  面对这样的状况,2017年,南京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出台《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5-2030)》。2019年2月,又对这版规划重新修编,完成《南京市殡葬设施专项规划(2018-2035)》。

  据了解,本次修编在目标、策略、需求预测、设施选址布局和建设标准等方面优化调整,突出生态优先、公益优先,更好地推进了土地资源节约,为下一阶段殡葬设施建设、提高殡葬服务均等化水平奠定了坚实基础。

  规划编制目标明确,重点就是立足公益,解决殡葬设施布局和用地方面问题,特别是抓住殡葬设施整治契机,南京市明确殡仪馆、公墓、殡仪守灵中心等七类殡葬设施的布局和数量,增加殡葬设施63处、殡葬用地22.6公顷。

  按照计划,南京市将巩固违建墓地专项整治成果,制定整改方案,逐一对账销号。同时,探索城市公益性殡葬设施建设路径,保障城区居民基本殡葬服务需求。推进南京殡葬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将96444指挥中心建成全市统一的殡葬服务总枢纽。

  坚持节地生态导向

  57座公益性骨灰堂投入使用

  根据“公益、节地、生态、合规”的规划选址导向,南京市按照覆盖地区不超过3万人,服务半径不超过5公里的要求进行选址,拿出217亩建设用地,用于建设公益性骨灰堂。

  2019年,结合当地民风民俗、乡土建筑风格,全市布局规划建设57座公益性骨灰堂。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住建、民政等部门强化联动、全力配合,快速完成新建骨灰堂项目选址、招标、立项、规划、土地等手续办理。施工过程中坚持“专业施工、一线办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细化到天,强力推进骨灰堂建设。

  当年,全市用时仅7个月新建52座、改扩建5座公益性骨灰堂,实现所有涉农街镇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安放全免费,全面补齐农村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短板。

  随着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行政执法体系的不断健全,加上持续不断的舆论宣传引导,基层组织、社会组织、红白理事会的广泛宣传动员,尤其随着南京市57座公益性骨灰堂陆续投入使用,这不仅仅能让逝者“入堂为安”,更意味着移风易俗、厚养礼葬新风的弘扬。

  除了公益性骨灰堂,近年来南京市坚持节地生态导向,先后推出的江葬、树葬、雨花石葬、3D生态云葬等各具特色的节地生态环保葬式,也为市民提供了多样性选择。相信今后会有更多市民逐渐改变传统“入土为安”形式,选择更加生态环保节地葬式,推进丧俗改革进一步向纵深发展。

  民政部门表示,将以殡葬设施建设为契机,切实加强全市基本殡葬公共服务设施的内部管理,围绕“生态文明、绿色为民、智慧便民、集约惠民”的要求,推行环境优美、内容个性、收费透明、过程温馨的一站式服务,真正做到让群众省心、安心、暖心,助力“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理念得到更好的落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