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民政厅 媒体关注 【南京日报】锚定现代化 改革再深化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4-09-05 04:23

在秦淮区大光路街道蓝旗街六号大院居民的口中,有这样一句口头禅——在外面有困难找警察,在院子里有困难找小戴。

居民口中的小戴,是蓝旗街六号大院的保洁员戴军,他从家乡安徽合肥来宁打工,至今已有30个年头。他热爱本职工作,也是小区的热心居民,陪空巢独居老人看病、疏通下水管道、修水龙头、换燃气管,只要居民有需求,他都热心帮助,曾荣获“南京好市民”称号。

然而,命运却给这位乐于助人的好人带来了沉重的打击。日前,在社区组织的一次例行体检中,戴军被诊断出患有食管癌。面对突如其来的疾病,高昂的医疗费用让这个本就不富裕的家庭陷入了困境。

了解到戴军的情况后,秦淮区民政局迅速启动了针对外来人员的临时救助方案。仅仅3天时间,区民政局便将3000元临时救助金和400元慰问物资送到了戴军手中,缓解了他的燃眉之急。

记者了解到,以往救助政策大多依赖困难群众户籍所在地,对于外地来宁人员救助,由于没有明确的救助政策,且户籍地家庭及经济状况核查难度大、耗时长,外来人员临时救助只能依靠联系企业慰问或联系户籍地帮助。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明确提出,要健全社会救助体系。把握人口流动客观规律,推动相关公共服务随人走,促进城乡、区域人口合理集聚、有序流动。秦淮区是我市商贸大区、旅游旺区、中心老城区,外来人口多,但总体参保率不高。该区创新“现时现地”外来人口临时救助政策,重点依据“新市民”遭遇困难时实际生活状况和在实际居住地的家庭情况开展分类救助,有效破解了“新市民”救助政策不明确,救助难、耗时长的难题。

为了更有效地识别和救助遇困“新市民”,秦淮区通过整合公安、社保、市场监管等部门的数据资源,利用“秦助通”微信小程序进行主动申报,并结合网格化管理进行排查,采取多种手段加强对外来务工人员的发现与跟踪。同时,该区将临时救助的审批权限下放到街道层面,大大简化了审批流程,确保从申请到资金发放的时间原则上不超过3天。

此外,秦淮区还采取了包括现金援助、物资支持、服务提供以及转介等多种形式的综合救助措施,以提高对“新市民”救助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据悉,自实施以来,“现时现地”外来人口临时救助政策已累计救助帮扶外来人口1654人次,发放救助资金和物资总计达316.8万元,有效提升了秦淮区“新市民”的归属感、安全感和幸福感,也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