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

文章正文
发布时间:2025-02-21 11:52

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7月27日,南京安神殡葬4000253450三星堆博物馆新馆正式进入试运行 新华社发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翠云廊古蜀道

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蔡东洲教授:

“在翠云廊给总书记当讲解,是我人生最难忘经历”

7月25日至26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四川考察调研,先后专程看了两个地方:在广元市,总书记考察了翠云廊古蜀道;在德阳市,他调研了三星堆博物馆。

翠云廊古蜀道是“金牛道”的组成部分,金牛道作为古蜀历史上首次见于史书的道路,不仅连接起了成都平原与历代中原王朝,也在史书上留下了属于自己浓墨重彩的一笔。

在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调研翠云廊的过程中,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蔡东洲教授承担起了当天的讲解工作。蔡教授从历史、地理、人文、景观等方面,向习近平总书记介绍了翠云廊的历史文化和时代新面貌。

蜀道成都北上中原路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翠云廊后,广元蜀道文化研究会蔡东洲教授先是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介绍了古蜀道的整体情况。现场有两幅绘制好的古蜀道地图,第一幅上面详细绘制了“北四南三”的7条古蜀道,北边分别是:陈仓道、褒斜道、傥骆道、子午道;南边分别是:金牛道、米仓道、荔枝道。作为南边主道的金牛道,被更加细致地绘制在另一张地图之上,这条古蜀道从汉中勉县到成都全长600余公里,是历代官方修建、养护、管理的主干道。

行走在古蜀道上,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地询问蔡东洲教授关于蜀汉与蜀道的有关问题,蔡东洲回答道:“三国时,蜀汉的建立者刘备,他曾4次行进在这条古蜀道之上,经历了金戈铁马,才最终定都在成都‘三分天下’……”

采访中,讲起这段经历,蔡东洲教授对记者说:“习近平总书记来到翠云廊考察,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就是总书记对历史文化传承的重视,同时他也对今天古蜀道在历史文化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结合上,给予了高度关注。”

生态 从古至今的坚守

蔡东洲教授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讲解的另一个方面的主要内容,就是翠云廊中的古柏奇观。行走在翠云廊中,身畔古柏森森,遮天蔽日,厚重的历史感与浓郁的文化气息扑面而来。这条与古柏相伴、绵延数百里的林荫大道,是目前存世时间最长、面积最大、数量最多的人工行道古树群,有着“三百长程十万树”的美誉。

在视察翠云廊的过程中,习近平总书记最关心的话题之一,就是古蜀道旁行道树的栽种情况和保护情况。

在持续不断地栽种树木之外,历朝历代也对古蜀道和行道树进行了行之有效的保护。除了继承古代保护措施外,翠云廊在新时代引入了全新的科技手段加强对古柏的保护,在使用现代技术手段对古树施药防治病虫害,安装避雷针和防火设施之余,古蜀道沿线的古柏都进行了逐株普查登记,建立电子信息档案,实行身份识别管理。

蔡东洲教授说,当听到当地将传统保护措施与现代科技手段结合,全方位完善古蜀道树木的保护方法后,习近平总书记点了点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这片全世界最大的人工古柏林,之所以能够延续得这么久、保护得这么好,得益于明代开始颁布实行“官民相禁剪伐”“交树交印”等制度,一直沿袭至今、相习成风,更得益于当地百姓世代共同守护。这启示我们,抓生态文明建设必须搭建好制度框架,抓好制度执行,同时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巩固发展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习近平总书记临行前,嘱咐当地负责同志,要把古树名木保护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好。

新蜀道 成都沟通世界的网络

路,是人类商业交通、文化相融的通道,也是维护国家稳定与统一的“动脉血管”。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蔡东洲教授细数了古蜀道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所扮演的角色。古蜀道,见证了中国几千年历史的兴衰与变迁,也见证了新中国成立后翻天覆地的变化。特别是新蜀道——宝成铁路的修建,让曾经难于上青天的蜀道“天堑变通途”。宝成铁路之后,越来越密集、越来越迅捷的铁路网铺架在天府之国的大地上,以成都为中心点,辐射出了连接全国的铁路网,让古蜀道的起点成都,更紧密更快捷地连通着中国、沟通着世界。

回想起陪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翠云廊古蜀道,并向总书记介绍当地历史文化景观的经历,蔡东洲教授感慨万千,他说:“习近平总书记此次四川之行,我能够在翠云廊古蜀道上给总书记当讲解,可以说是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习近平总书记为人亲切、语气和蔼,对于历史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等话题高度关注,同时又能针对考察所见,发表精辟且宏大的见解,让人崇敬之情油然而生。”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吴亦铮

三星堆博物馆

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

“总书记的话语,让我们心里暖洋洋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三星堆遗址考古成果在世界上是叫得响的,展现了4000多年前的文明成果,为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古蜀文明与中原文明相互影响等提供了更为有力的考古实证。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在三星堆博物馆,习近平总书记还走进了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这里包括了文保工作区和参观区两大区域,集文物修复、文物展示、参观体验、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在这里,游客可以近距离、沉浸式体验文物的修复过程、了解文物修复的技术方法,还可以看到部分新出土文物和三星堆考古最新成果。

关心文物修复勉励文博考古工作者

作为陪同习近平总书记调研三星堆文物保护修复展示中心的工作人员,三星堆博物馆副馆长余健告诉记者,进入馆中后,习近平总书记首先来到金器修复区域,与三星堆博物馆陈列保管部副部长、2022年度“大国工匠年度人物”获得者郭汉中展开交流,询问了目前的工作开展情况。郭汉中面前正放置着一件“青铜神坛底座”。“目前,青铜神坛的修复工作还没有结束,所以在博物馆展陈中不同的部件仍是分开陈列,可以说展陈和修复是同步进行的。”余健表示,工作人员正在对其进一步清理修复,为接下来文物实体的拼合做准备。

在这里,工作台上的一件“青铜神树”也十分引人注目。“当习近平总书记了解到修复一件青铜神树花费了两年的时间,而郭汉中从1984年就开始从事文保修复工作,在三星堆一待就是39年后,他对文物修复工作的不易十分感慨。”余健表示,目前三星堆一共出土文物超过17000件,相对完整的有4000多件,修复的工作量巨大,需要很长的时间和大量的人员投入。

“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三星堆的团队和工作者。在和郭汉中交流完后,他说:‘感谢大国工匠对文化传承作出的实际贡献。’我们听了都觉得心里暖洋洋的,受到了莫大的激励和鼓舞。”在余健看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不仅仅是对大国工匠的认可和肯定,更是对所有考古和文物工作者的勉励。

在青年身上 看见中华文化的传承

“在关心‘大国工匠’的同时,习近平总书记还特别重视年轻队伍和青年人才的培养,专门询问了这方面的情况。”余健告诉记者,“文物工作本身就是一项需要代代传承的工作,中国考古离不开年轻的力量。”

据了解,在2021年新一轮三星堆祭祀坑的考古发掘工作中,200多人的团队里有超过150人都是“90后”。以在此次负责5、6、7号坑、今年获得第27届中国青年五四集体奖章的四川大学三星堆遗址考古队为例,从参与发掘至今,川大考古队已经轮换了多批博士、硕士、本科生到三星堆现场参与工作。

“郭汉中老师的团队,也是‘师承制’的,由经验丰富的大国工匠带领年轻人才,源源不断地给考古和文物修复团队注入‘新鲜血液’。”余健告诉记者,“这些活力满满的考古青年,为中国考古事业贡献着青春力量,在他们身上,不仅可以看到中国考古的未来,也能看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精神内涵的一脉相承。”

科技助力 及时展示文物保护修复新成果

在文物保护与修复馆现场,工作人员还为习近平总书记展示了三组利用人工智能、数字化等科技手段,通过三维扫描进行模拟复原的文物,以及进行整体提取的三星堆五号祭祀坑,其中就包括“青铜神坛”一组。除此之外,还有“青铜鸟足神像”和“青铜骑兽顶尊人像”。“虽然文物工作需要传统技艺,但我们也一定是在传承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创新发展,引入现代科技助力考古事业。”余健说。

余健表示,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考古和文保修复工作的最新进展和技术性问题,对此,工作人员以专业的深度,向习近平总书记详细介绍了金器、青铜器、玉石器等不同类型文物的修复流程。“文物保护与修复秉承‘守正创新、开放共享’的理念,将三星堆考古新出土文物及时向社会公众展示,让观众能第一时间享受考古发掘及文物保护修复的新成果。”在余健看来,文保工作不仅仅局限于对文物本身的修复。

“国家对文化和考古事业提供了充分的保障,习近平总书记这次来到三星堆,更是给予了我们很大的信心。”余健表示,“作为三星堆的考古人和文物工作者,我们会担负起重大的责任使命,继续为中国的文物考古事业、为传承弘扬中华文明奋斗、奉献。”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王嘉 实习记者 王茹懿